AI赋能文化高质量发展,还得看北京这个地儿……
11月26日,北京市海淀区文化建设大会举办,标志着海淀区文化建设进入了全面提升、加速提质的新阶段。大会发布《海淀区推进文化强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5年—2027年)》,提出力争用3年时间建成文化内核鲜明、精神品格彰显、人文氛围浓厚、城市品质跃升的全国一流文化强区。
2024年12月3日下午,2024海淀文化创意大赛总决赛暨颁奖典礼在海淀区中关村国际创新大厦隆重举行,大赛是在中共北京市海淀区委宣传部的指导下,由北京市海淀区文化发展促进中心主办,“三川汇文化科技”作为大赛的主要承办方之一,全程参与了大赛的组织与推广工作。
本届海淀文化创意大赛共收到2025份作品,分别来自三大赛道和一个主题赛区,它们是“海淀有礼”赛道、AI海淀&文化强区赛道、大学生原创赛道,以及第四届圆明园文创大赛主题赛区。
探索文化科技双轮驱动,“AI海淀”探索文化+AI融合发展路径
科技创新一直都是海淀区的优势,海淀区也是国内人工智能领域科研基础最好、研发创新能力最强、产品迭代最活跃的地区。当前,海淀区按照国家人工智能战略部署和全市统筹安排,正在加快推进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人工智能产业高地,重点聚焦算力、数据、技术、应用、生态等方面强化布局,推进人工智能产业占先发展,积极培育打造新质生产力。
大赛专家组长、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向勇院长在总决赛赛后专家点评中说到,通过海淀文创大赛AI海淀&海淀有礼赛道的项目路演,我们非常强烈地感受到了这些企业在文化与科技融合,在艺术与商业的平衡,在本土与国际化的交汇方面,都做出了非常好的探索。未来,我们希望海淀在AI赋能相关领域的发展当中,一方面进一步探索文化与科技有效融合的内在机制,另一方面也在关键技术研发、平台的打造、数据的共享,以及商业逻辑上进一步进行探究,推进可持续发展,加快将海淀建设成人工智能创新策源地和产业高地。
海淀文化创意大赛评选出的多个科技创新优质项目不乏智能制造、人工智能、科技服务等领域的产业先锋,这些项目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与服务,为业界提供了文化和科技有效深度融合的实践示范,有利于激发行业持续创新和突破。通过这些项目也可以看到,人工智能已成为文化生产的新要素与重要驱动力,人工智能赋能的文化产业新范式,包含创意提炼、内容制作、多内容转换、产业链条融合等,清晰显现出文化产业未来创作趋势。
挖掘一村三山五园资源,激发文旅活力,“海淀有礼”彰显海淀新风采
“海淀有礼”赛道的设计机构、设计师们,为海淀“一村三山五园”的文化资源挖掘不断贡献着设计与创意,大赛充分挖掘和利用区域文化资源,借助创意设计等手段,形成IP或具有产业价值的文化项目。这些极具区域特色的文化资源禀赋,均成为文化企业的灵感源泉和创意素材,诞生了一批批颇具辨识度的文创IP,彰显了海淀文化的独特魅力。
本次获奖作品有多个都是高度聚焦海淀文化资源,有以中关村雕塑《生命》的造型为主体设计元素的双螺旋组合徽章、香氛扩香石;也有将西山轮廓与海淀建筑景观巧妙融合的西山天际线纸雕灯;也有以海淀馆藏文物“花鸟纹菱花形铜镜(唐代)”为元素的花蝶芳菲香薰等等。
这些优秀文创作品在大赛总决赛现场进行了展示,也得到了到场嘉宾、观众的热切关注。中央美术学院圆明园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吴晓敏在看完这些文创作品后总结了大赛“海淀有礼“赛道相关作品的特点,认为这些参赛作品既注重海淀文化符号的提取,突出了海淀区的整体形象和文化特色,又注重海淀文化的融合互联,全方位覆盖了海淀形象、历史文化、红色文化,参赛者灵活运用各种材质、形式,且出现了多个成套系的作品,彰显了海淀新风采。
海淀文化创意大赛自2022年起已经连续举办三届,通过多个赛道征集创新创意项目,这些项目涵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文化数字化、文化内容创新、文化消费新场景等多个主题,充分体现了在传统文化传承创新上,坚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运用数字技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播、转化、创新,以及发展数字化文化消费新场景,形成线上线下融合互动、立体覆盖的文化供给体系,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