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正文

新文投新征程|重庆日报“《两江潮》和她的朋友们”文化沙龙在85号创意公馆举行

发布时间:2024-03-17 10:45:31 来源: 字号:[小][大] 【分享正文】

3月15日,“春天里 相见欢——《两江潮》和她的朋友们”文化沙龙在85号创意公馆举行。在活动中,重庆日报《两江潮》副刊的20余位作者朋友、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历任编辑汇聚一堂,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展开对话交流。此次活动由重庆日报文旅副刊部、85号创意公馆共同主办。

沙龙现场。重庆日报记者赵迎昭摄

著名报人赵超构曾说:“新闻是报纸的灵魂,副刊是报纸的面孔,报纸耐不耐看,主要看副刊。”在重庆,有一张名为《两江潮》的副刊。她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是重庆报纸历史最悠久的副刊,近年来两次获得中国新闻奖,多次获得中国副刊年度优秀作品奖,目前已成为重庆首屈一指的副刊品牌。走过近半个世纪的《两江潮》,对城市文学发展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她又如何永葆青春与活力,更好地把握时代脉搏、引领时代发展?大家在85号创意公馆三楼展开了热烈讨论。

《两江潮》的编辑、作者在翻阅老报纸,回忆过去的时光。记者赵迎昭摄

《两江潮》的朋友,有作家、编辑、历史学者、高校教授、医院职员等等。他们中,有获得鲁迅文学奖、冰心散文奖等大奖的名家,有年逾八旬仍笔耕不辍的长者、90后文坛新秀,还有风头正盛的小说家、诗人等等。

“我的心像花儿一样。”重庆市新闻媒体作协名誉主席许大立怀着激动的心情,提前一小时来到活动现场,并在沙龙中第一个发言。这些年,他为《两江潮》写下《主旋律电影的艺术表达》等不少影评、书评,作品连续三年获得《两江潮》年度精选。这位出版有多部著作的知名报人说:“我的成长和《两江潮》息息相关。”在沙龙中,不少作者和许大立一样,感慨《两江潮》为培养文学人才发挥了重要作用。

作为《两江潮》副刊培养的诗人,重庆日报原副刊部主任李元胜说,《两江潮》不应仅仅是重庆日报的《两江潮》,更应该是整个重庆的《两江潮》。《两江潮》应更好地承担城市文化建设和推广的责任,联动社会各界力量,不断提升城市和这一副刊品牌的影响力。

“重庆日报是一份有人文底蕴、情感温度的报纸。”重庆史研究会名誉会长周勇教授说,《两江潮》是重庆一扇重要的文学窗口。建议将《两江潮》历史进行梳理,形成独特史料,为城市存史。还应坚持举办重庆日报文学奖,推出更多具有重庆辨识度的精品力作,打造重庆文化新标识。

文化沙龙合影。记者赵迎昭摄

颁发《两江潮》副刊2023年度精选证书后,参加沙龙的作家、编辑们在85号创意公馆合影留念。

期待《两江潮》的朋友们永远在文学的春天里,尽情感受与书写生命的斑斓;期待85号创意公馆的朋友们永远在文化的春天里,共同奔赴与创造属于重庆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