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团官微
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文化产业智库 > 正文

重磅!345个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分析

发布时间: 2024-05-07 16:16:24
来源: 深圳市南山区文化科技促进会
字号: [小] [大] 【分享正文】

“一个地区夜晚灯光亮度与它的GDP成正比”,夜间经济消费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也成为城市GDP的新轴心。截至目前,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已达345个。在夜间文旅消费市场进入快速发展轨道的时代,文旅消费集聚区将成为地方整合夜游资源、丰富夜间消费供给、释放文旅经济活力的开发热点。

这些集聚区文旅业态丰富多样,结合城市更新、乡村振兴、数字经济等打造出富有文化内涵和人文气息的夜间文化和旅游产品,不断推动夜间文化和旅游经济在全国各地蓬勃发展。

国家夜经济发展历程

我国夜间经济自20世纪九十年代起步发展,共经历了延时经营、粗放经营和集约化经营的三个发展阶段,从传统的灯光夜市升级成为涵盖“食、游、购、娱、体、展、演”等业态的多元夜间消费市场,逐渐成为城市文化消费的新蓝海。

目前全国发布夜间经济有关政策规划的城市已逾40个,夜间经济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发展成效愈发显著,各种推动夜间经济发展的模式和技术为夜间经济的飞速发展提供了推动力。

中国部分地区关于夜间经济政策举措

全国《关于加快发展流通促进商业消费的意见》

活跃夜间商业和市场。鼓励主要商圈和特色商业街与文化、旅游、休闲等紧密结合,适当延长营业时间,开设深夜营业专区、24小时便利店和“深夜食堂”等特色餐饮街区。有条件的地方可加大投入,打造夜间消费场景和集聚区,完善夜间交通、安全、环境等配套措施,提高夜间消费便利度和活跃度。

成都《关于发展全市夜间经济促进消费升级的实施意见》

谋划一批夜间消费的场景和业态,包括10个夜间旅游景区、10处夜间视听剧苑、10处夜间文鉴艺廊、10处夜间亲子乐园、10处夜间医美空间、10处夜间乐动场馆、10处夜间学习时点、10处夜间购物潮地、10处夜间晚味去外10处夜间风情街区。今后,成都夜间消费业态将从传统洒吧等夜间餐饮向音乐厅、亲子乐园、医美空间等更多业态外延。同时,成都将借鉴国际经验,建立“夜间市长”和“夜间区长”制度,统筹协调夜间经济发展。

佛山《关于推动夜间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

充分挖掘佛山夜间消费资源,用3年时间培育、建设、提升一批高品质夜间经济集聚区、夜间经济示范点,加快建立夜间经济产业体系,形成良好夜间发展生态圈。到2021年,全市建成8个高品质夜间经济集聚区、80处夜间经济示范点,其中,禅城、南海、顺德区分别建成2个高品质夜间经济集聚区、20处夜间经济示范点,高明、三水区分别建成1个高品质夜间经济集聚区、10处夜间经济示范点,推动夜间经济对经济的贡献不断提升,将“夜佛山”打造成全国知名的夜间经济品牌。

《广州市推动夜间经济发展实施方案》

推出夜间文化旅游集聚区,打造文化+旅游演艺综合体。通过引进国内外流的创意团队,围绕“千年商都”“岭南文化”“都市文化”等特色资源积极策划打造一批凸显广州特色的标志性文旅项目,建设一批粤港澳大湾区文旅融合发展新标杆和来穗游客“夜生活”重要打卡地。

宁波《宁波市加快发展夜间经济实施方案》

提升我市夜间经济优质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丰富夜间经济消费模式,完善灯光、交通、公共服务等基础设施,形成规划合理、设施完善、业态多元、管理规范的夜间经济发展格局。到2021年,建成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夜间经济地标商圈5个、特色街区10个、15分钟商贸便民服务圈40个。

杭州《杭州市提升发展夜间经济的实施意见》

以“春暖杭城”“绿色盛夏”、“欢乐金秋”“活力冬季”为脉络,全年安排100场以上夜间经济主题活动,打造50个夜生活IP,100个夜生活网红打卡地,打响“忆江南·夜杭州”夜经济品牌,力争2020年全市夜经济占社零比重(汽车消费除外)同比增长10%。

青岛《关于推动夜间经济发展的意见》

建立夜间经济发展协调机制,实行“夜间区(市)长”“夜间片长”“夜间街长”和“夜生活首席执行官”制度,放宽夜间“外摆位”管制,引导季节性夜市规范有序发展,构建“购物休闲、特色餐饮、文体娱乐、演艺体验、观光旅游”五位一体夜间经济模式。

北京《北京市促进夜间经济繁荣发展的若干措施》

对标国际,打造“夜京城”城市名片;动静结合,升级首都夜间消费“文化芯”;运用科技与艺术,丰富夜间潮玩潮购新体验场景;融合文旅商体,拓展特色夜间多元消费;培育特色经营街区,激活城市夜间消费“烟火气”;突出“一刻钟”便民,提升品质夜生活便利度;出独特精美乡村线路,繁荣活跃京郊节假日夜经济;强化大数据分析应用,优化夜间出行交通保障机制;持包容审慎监管,确保夜间经济安全有序运行。

重庆《关于加快夜间经济发展促进消费增长的意见》

到2025年,夜间经济占城市消费比重逐年提高,形成布局合理、业态多元、功能完善、特色鲜明、管理规范、区域协调发展、商旅文体深度融合的“1+10+N”夜间经济发展格局。主城都市区“两江四岸”核心区基本建成全市夜间经济核心区,在“一区两群”成功创建10个高品质夜间经济示范区,各区县(自治县)和两江新区、重庆高新区、万盛经开区均建成夜间经济集聚区。

上海《上海市夜间经济空间布局和发展行动指引(2022-2025》》

创新性地提出“1+15+X”的空间布局体系,并围绕消费者与从业人员的需求构建精细化的夜间经济治理体系。

湖南《湖南省推动“夜经济”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扩消费促就业的若干意见》

推出八大举措,从加强“夜经济”规划布局、建设“夜潇湘”消费场景培育“夜经济”消费品牌、打造“夜湘村”旅游名片、拓展“夜经济”就业渠道、完善“夜经济”配套服务、强化“夜经济”政策支持、做好“夜经济”疫情防控八个方面推动夜经济高质量发展,同时扩大消费、促进就业。

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数量及分布特点

截止2024年2月,文化和旅游部已确定了三批共345家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其中四川省、山东省、江苏省、上海市四个地区的集聚区个数并列首位,均达到16家。青海省、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两个地区的集聚区个数并列末位,各只有3家。各地区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个数由多到少排列如下:

4.webp

从地域分布来看,我国华东地区入选的集聚区个数最多,一共有104个;西南地区一共入选了61个项目,位列第二;华北地区则有47个项目入选,位列第三;西北、华中和华南地区分别有39、37和36个项目入选,东北则有21个项目入选。

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类型

文化和旅游部对建设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在业态、服务、品牌、市场、政策方面提出了建设要求。根据依托载体与形态的不同,集聚区基本分为以下12种基本类型:

历史文化街区型

6.webp
东城区福隆寺文化街区

文旅休闲商业街区型

7.webp
北京东城区王府井大街

文旅古镇(小镇+景区) 区型

8.webp
无锡拈花湾小镇

旅游景区型

9.webp
扬州瘦西湖

历史文化名城型

9.webp (1)
枣庄市台儿庄古城

文化 (创意)产业园区型

10.webp
天津市滨海新区滨海文化中心

旅游度假区型

11.webp
浦东新区上海国际旅游度假区核心区

文旅演艺集聚区型

13.webp
晋中市《又见平遥》文化产业园

主题旅游公园型

14.webp
北京欢乐谷

工业遗产创意型

14.webp
石景山区首钢园

都市滨江休闲区型

15.webp
深圳市蛇口滨海文化创意街区

文体商旅融合型

16.webp
佛山市岭南天地

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的特点

综合来看,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区域发展更加平衡。从区域分布来看,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地区占比分别为38%、35%、21%、6%,东、中、西部的分布基本符合地理气候和人口经济规律。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东北地区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呈现高速增长态势,从前两批的占比4.5%上升至第三批的占比9.8%,这契合了当前东北冰雪热、旅游旺、城市营销忙的特征。

需求集成更加多元。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既强调涵盖大范围群体的多重需求,也注重精准分众群体的多元感知和诉求。通过集成夜景观光、购物、表演、娱乐、住宿和夜间餐饮等多个业态,推出一系列富有地方文化特色和创意元素的产品,构建一个多元且综合性强的消费生态系统,为游客带来独一无二的夜游体验。

技术赋能更加充分。通过一系列技术应用于夜景亮化、美化及沉浸式体验来增强夜游吸引力,成为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越来越普遍的手段。一是丰富光载体,电视塔、标志性建筑、风雨廊桥、立交桥、瀑布、森林等可以成为夜景的重要载体。二是创新灯光手法,以声、光、电、影等高科技手段演绎在地文化,提升渲染效果,增强互动体。三是美化夜间景观,对区域环境和基础设施改造升级,追求视觉效果和整体美感,达到吸引游客和宣传作用。

政策协同更加有力。在推动夜间文旅消费发展的过程中,政府不同部门的协同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通过部门间协作,不仅可以提供资金支持和政策引导,也积极协调资源、优化服务,确保夜间文旅消费有序运营和持续发展。另一个突出现象是地方政府较为注重与民众沟通和反馈,积极吸纳公众意见,不断优化和完善夜间文旅消费环境。

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该如何打造?

一是夜间消费产品开发要突出地域性。夜间文旅消费产品首先要解决的是千人一面、差异性不够等问题。各地应结合在地特色文化资源,引导和鼓励市场经营主体根据不同季节、不同受众、不同文化诉求,开发更具本地味儿的夜间文旅产品。

以“地域特色+文化元素”为方向,进行夜间文旅消费场景设计和主题营造,开发有独特IP价值、有回味体验的消费项目,打造辨识度高、感受度强、美誉度好的消费品牌,注入独特地域文化元素,发展特色的旅游项目,加深景区、景点所在城市 “旅游名片”印象,提升夜游文化艺术魅力。

二是夜间消费品牌要力图呈现多元性。夜间消费品牌应立足休闲、娱乐、放松等多元需求,以创意和科技为支撑,打造以精神文化体验为内核的夜经济新业态和新场景,解决过去夜间产品好吃不好玩、够吃不够玩的问题。各地应鼓励发展沉浸式演艺、脱口秀、创意市集等年轻人喜欢的夜间文化休闲产品。

同时要注重文化旅游融合,打造更多有体验的夜间文化场景、有内涵的夜间旅游目的地,除此之外,景区还可增设AI、VR 、AR、虚拟现实、云旅游等的数字艺术科技项目、休闲娱乐互动体验等旅游项目。丰富多彩的夜游体验内容,为城市、景区的夜游经营体系保驾护航。三是夜间消费保障要提升便捷性与安全性。夜间经济不仅关乎消费,更是城市服务功能的完善、延伸和提升。随着夜间文旅消费的兴起,必然会带来电力、地铁、公交、公共卫生、市政管理、安全保卫、应急救援等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压力和诉求,需要城市相关管理部门加大投入、提高协同、提升公共治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