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通“宫崎骏宇宙”:动画电影重映成功学
一、7年7部的“宫崎骏宇宙”
自2018年《龙猫》被引入中国大陆重映至今,目前宫崎骏电影共计7部进入中国市场,其中有6部为重映,仅有今年4月份上映的《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是新片首映。
6部重映电影中,在中国名气最大的《千与千寻》票房最高,达到4.88亿,是当年同档期影片中遥遥领先的冠军。《红猪》《崖上的波妞》两部由于偏小众,粉丝数量有限,票房较为惨淡,票房分别为2800万、2300万元。
从票房平均值来看,宫崎骏重映的电影票房单部均值达到1.65亿元。1.65亿票房在院线市场中是怎样的水平?考虑到分账比例,一部电影总票房达到1.65亿元,片方大约拿到5000万~6000万元,对于常规中低成本影片,这个收益水平是能打平制作加宣发成本的。如果将2023年作为参照系,该年度共计上映新片510部,其中票房超过1.65亿元的影片有60部,占比仅仅12%。平均票房能挤进前12%的宫崎骏电影,显然是稳定且优异的票房保证。
二、治愈系档期和营销
从档期来看,《哈尔的移动城堡》选择五一档大档期上映,与竞争对手正面硬刚。《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由于是新片,又有奥斯卡获奖强势宣传助推,选定在2024年的清明档上映,但并不算是大档期。
另外5部影片均选择了非热门档期,《龙猫》《红猪》《崖上的波妞》上映于贺岁档早期,因为容量有限,这个时期往往不被大片青睐,对重映影片来说则是很好的窗口期,既不会面临海内外大片多重夹击,也容易凭口碑长线放映。
或许是想复制《千与千寻》成功经验,《天空之城》与它相似,定档在当年6月份,并创新地选定了6月1日。影片在儿童节当天上映,与 “因为纯真” “重温童年”的宣传点不谋而合,也为特殊日期创造了“宫崎骏式”仪式感。同时期上映的还有《哆啦A梦:大雄与天空的理想乡》《蜘蛛侠:纵横宇宙》,动画电影扎堆的儿童节,可见一斑。
当然一部重映影片若想获得成功,除了合理的档期,更要在营销上有新意。很多95后、00后观众在童年时期已经看过宫崎骏,加上“宫崎骏宇宙”中的影片,上映时间最早可以追溯到80年代,如《天空之城》(1986)《龙猫》(1988),距当代最近的《哈尔的移动城堡》在日本首映时间也早已是20年前了,如何让新观众对老片有共鸣?
本文选取宫崎骏重映电影在中国大陆主海报的slogan(见下图),剖析其营销主打点。将重映影片进行对比时,发现它们的票房与营销成效有非常明显的正相关关系。营销点找的越准确,越能够打到现代观众情感痛点,相应的票房也越高。
《千与千寻》上映前强调的 “别丢了自己”,走心并戳心,在当时的社交平台上被自来水转发。反观《崖上的波妞》海报风格不一,几条slogan也给得不清晰,在面向合家欢或情侣中反复横跳,最终票房败北。
总的来说,在打通宫崎骏和中国当下年轻观众通路的过程中,“温暖” “童真” “勇敢” “浪漫” “自我”等等标签,几乎是每部重映影片片方都会使用的通行证,再依据影片内容对其进行新诠释。对真善美的向往、对人类勇气的追逐,鼓励每个大人找回来时的自己,是宫崎骏电影总能打动我们的母题,这些表达在当下语境中虽然已稍显古典,却在美好的情绪价值中治愈人心,也是全世界跨时空通用的语言。
三、国家队与头部公司联手
值得注意的是,7年7部宫崎骏影片,背后是不同电影公司在操盘。第一梯队电影公司的陆续介入,也在另一方面印证着“宫崎骏宇宙”商业潜力,已跑成了一条罗马大道。除了在引进片中始终担当发行、译制、引进作用的国字头公司外,光线影业、阿里影业两家头部公司值得关注。
光线影业凭借在动画电影领域的多年深耕,以及过往引进新海诚电影的经验,出手便是《千与千寻》王炸。据悉,在告别之作《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的竞价中,阿里影业以天价拿到授权,令其他影视公司望而却步,并在这部影片获得第96届奥斯卡最佳动画长片后,迅速发布定档消息,借得奖利好消息冲进院线。
从以上表格肉眼可见:引进宫崎骏电影的背后公司名单越来越长,分工也越来越明晰。一方面是个别大IP电影引进成本高,影视公司出于分散成本、控制风险的需要;另一方面,随着观众最初“欠宫崎骏一张电影票”的情怀褪去,裸发裸宣难以激发观影热情,毕竟大部分观众没有“欠宫崎骏很多张电影票”的情怀……市场倒逼操盘公司需以合理的宣发策略取胜,因此有了多家公司的专业分工、协同合作。
其中值得关注的是听海拾贝。近些年,听海拾贝相继引入了《天空之城》《哈尔的移动城堡》进入中国。听海拾贝副总刘城宽先生告诉三川汇文化产业(ID:schwhcy) “从《哆啦A梦:伴我同行》开始,听海拾贝团队和日本的片方就形成了良好的沟通和合作。日本的动画电影,尤其是吉卜力的作品,在全世界都有着广泛的喜爱度,但由于许多作品制作的年代久远,大部分中国的观众遗憾没有机会在大银幕上观看,于是决定引进吉卜力一系列的重要作品。”
刘城宽先生也从自身经验谈到引进宫崎骏电影,在周期、成本方面的独有特点。“从周期上来看,一部引进片从跟片方签署版权协议到最终上映通常会经历半年到2年的时间不等,其中主要因素是指标和档期,对项目整体周期的影响较大。确定引进后最主要的工作是引进片的宣发工作,尤其是对于老片,有些虽然知名度较高,但电影市场也是非常讲求新鲜感的。如何让一部老片子引发关注和好奇,是其中非常具有挑战性的工作。”
在多家公司的协作中,刘城宽先生分享道,“引进片和国产片在商业发行层面的合作方式其实没有太大区别,只是制片方换成了引进方。除了发行公司,还有不同发行渠道、资源方的合作。再就是宣传营销团队,因为现在的宣传营销渠道较为分化,大家在不同的领域各自专业分工。例如现在短视频是许多观众接收信息的主要渠道,体现在电影宣发上,很多项目的短视频营销开始有一家专门的合作方来负责。当然还有负责主宣的团队、媒介合作的团队,来制定宣传方案、计划和媒介投放。”
四、宫导的库存清单
在泛东方文化认同的大环境下,加之95、00一代对童年怀念,“宫崎骏宇宙”电影的文化魅力、商业价值一步步被发掘。从“宫崎骏宇宙”重映电影票房及豆瓣评价人数的复合分析中,可以发现二者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豆瓣评价人数越高的宫崎骏电影,引进中国后票房也更高,例如有234万人评价的《千与千寻》,最终票房4.88亿。
但自《千与千寻》后,宫崎骏重映电影票房始终在1亿元上下波动,同时还有下行态势。这并不能说明该系列变得不再有魅力,观众新鲜感下降,而是“宫崎骏宇宙”如同一座金矿,具备高热度、粉丝黏性的影片资源是稀缺的,随着引进数量逐渐增多,当《千与千寻》《哈尔的移动城堡》相继上映过后,宫导的金矿也越挖越少。
宫导的库存清单中,除动画短片及纪录片外,《起风了》《幽灵公主》《风之谷》《魔女宅急便》是还未引进中国的几部动画长片。然而它们在豆瓣的评价人数分别为26万、55万、 37万、48万人,平均人气热度仅与《崖上的波妞》持平,远远达不到《天空之城》《哈尔的移动城堡》的国民普及度。
未来是否继续引进宫崎骏电影,刘城宽先生如是回答,“从引进片的成本来看,因为每部电影的引进成本、宣发预算和分账方式都有很大差别,所以很难讲票房达到多少可以保本。作为引进方,通常会根据对市场的分析,作出一个票房的预估,即保底和乐观票房的区间,在这个范围内我们核算出一个期望采购价格和宣发预算的平衡点。我们和吉卜力工作室已经合作了《天空之城》和《哈尔的移动城堡》两部作品,并且取得了还不错的票房成绩,但市场总是处在动态变化中,后续是否还将引进更多的作品需要根据之后市场进行考量。” 宫崎骏宇宙重映还能激发多少市场消费力,有待届时的市场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