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团官微
您的位置:首页 > 正文

缙云丨吴向阳:江畔听琴

发布时间: 2024-06-28 10:26:23
来源: 上游新闻
字号: [小] [大] 【分享正文】
1

江畔听琴

文/吴向阳

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有说发生在泰山之阴的,典籍有载,伯牙弹罢,钟子期赞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有说发生在长江之阳的,同一典籍接着说,伯牙再弹,钟子期再赞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在古代,“江”单指长江。我同意这个千古雅事发生在长江边。第一个理由是,伯、钟皆楚人,而且据考证钟子期生活在汉阳,当然,彼时没有汉阳这个地名,那里只是江汉三角洲的一块荒地。伯牙的祖籍在不远的郢地,同在长江边。一个琴师顺江而下,兴起时临江操琴,被一个土生土长的樵夫听到,这是合理的。至于这个南方的樵夫为何知道北方的泰山,而且以泰山做比,我不做多想,且归因于典籍的不严谨吧。第二个理由是,我也生活在长江边,距汉阳不过“一日还”的距离,我希望这个故事跟我和我的城市有那么一些联系。

这大概是有文字记载的最古老的户外音乐会,这样的音乐会必须在户外,移到客厅或者茶室,就少了趣味。

前些日子,我赶上一个音乐会,一个叫“重庆风华·江畔音乐会”的户外音乐会。音乐会的场地选在重庆大剧院外的广场,据说广场上经常举办音乐会,我只是碰巧遇上了这一场——遇上了,就是缘分。

这个广场在重庆大剧院南侧,瞰长江、嘉陵江汇合处。到达时,华灯初上,暑热方消,清风自两江徐来,拂面而过,吹透广场向江岸深处遁去。音乐会不选在剧院内,而选在室外,自有其妙处。重庆以夜景之美好而名动天下,重庆夜景之最佳莫过于此处。如果音乐会需要布景,哪能有比重庆夜景更好的舞台背景呢?上有月明星稀的天幕,远景是暮色中悠然可见的南山,中景是灯火正盛的渝中半岛,近景是两江上散漫游动着的流光溢彩的游轮。如此层次丰富、大开大合的布景,非室内三五十米长宽的舞台所能实现。

赶上这场江畔音乐会,意外之喜是主办方邀请到民乐大师方锦龙出演。方锦龙着白色长衫出场时,满场欢呼。这是一个熟悉的陌生人:熟悉,他的旋律早已入耳入心;陌生,无缘见他现场演奏。亲历一个大师从“耳熟能详”款款走到“眼见为实”,这是一种奇妙的体验。方先生行至乐队中央,站定,行礼,问候,亮出一把如伐木大锯的物件,说,这是无键、无弦、无音位的“三无产品”,雅称是“锯琴”。古有击缶而歌、鼓盆而歌,我非古人,自然不得见;今日见识“拉锯而歌”,可称快乐事。看来“艺术源于生活”此言不虚。方先生坐定,顺出一柄琴弓,琴弓在大锯的边缘来回游走,蹦跳出来的是异于任何乐器的奇妙乐音。方先生演奏的是传统名曲《渔光曲》,这是90年前拍摄的一部同名电影的主题曲。此曲节奏沉郁、旋律婉转,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曲子打双耳旁飘渺而过,眼前出现“潮水升,浪花涌,渔船飘飘各西东”的场景。放眼望去,月上中天,江上波光粼粼,似有月光落在水面而发出的细微叮铃声,与曲声相应和。此时,所缺唯渔舟尔。

方锦龙亮出的第二种乐器是一把五弦琵琶,五弦琵琶盛于唐朝,宋朝以后即不多见。此次方先生用五弦琵琶演奏的曲子是《忆江南》,“忆江南”本是唐教坊曲名,也是最早的词牌之一。用盛于大唐的五弦琵琶演奏曲名源于大唐的忆江南,古意叠加,相得益彰。随着方先生十指的按揉撩拨,自弦上优雅而缓慢地荡漾出桃花、流水、雨巷、枫叶、山中芙蓉、月下桂子,荡漾出“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春来江水”的“江”,和“江畔音乐会”的“江”,就是眼前正无语东流的长江。突然就想到白居易的《琵琶行》,白居易忽闻的水上琵琶声正是五弦琵琶,他唯见的江心秋月白的江,正是在我所见的长江——江南江北丝竹地,千年同为曲中人啊。

图片由重庆文投集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