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协议》促川渝再“携手” 六重奏谱人社好“乐章”
不至巴蜀,不识中国。巴蜀山水相连,文化同源,地理同域,川渝自古唇齿相依。
从2020年1月3日至2021年5月27日,不到一年半,共510天。三次川渝党政联席会议顺利召开,明确了“一盘棋”、“一体化”的发展思想和理念。同时,也成为重庆人社系统化战略要求为战略行动的初心与使命。
在促进川渝同城的发展格局上,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无疑是重要依托。是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重要战略之一。为了下好这盘“棋”,日前,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与重庆市人民政府、四川省人民政府签署了《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深化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战略合作协议》(下称《协议》)。
《协议》将重点放在了推动实现更高质量就业的促进机制、建立普惠共享的社会保障体系、推动人力资源高效配置、打造技能巴蜀高地、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以及提升便捷公共服务能力等六大方面。储大国人才、绘民生蓝图、唱巴蜀“乐章”。
三次川渝党政联席会议精神
引领重庆人社一直“在路上”
2020年3月17日,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四川重庆党政联席会议举行第一次会议。会议强化了“一盘棋”思想、贯彻了“一体化”理念。至此,川渝双方合作开始围绕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川渝毗邻地区合作、开放平台建设和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四大领域全面铺开。
会后,重庆市人力社保局积极响应,与四川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共同规划布局了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等工作,实现“无障碍”办理。把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战略要求转化为战略行动。
2020年5月1日,成渝两地还率先取消养老保险关系转移纸质表单邮寄传递,推广电子化转移,参保人可直接通过该平台网上申请办理养老保险关系转移。
2020年12月14日,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庆四川党政联席会议第二次会议以电视电话会议形式召开。会议明确,要扩大民生保障覆盖面和合作面,让老百姓和各类市场主体享受到更多的“同城待遇”。为此,川渝人社部门再度携手发力,共同发布“五件”大事,实现人社信息化“两地通”、养老保险待遇资格“就近认”、招聘求职“一点通”、人才流动档案办理“零跑路”、社会保障卡“就近办”,重庆人力社保局多举措促进川渝“一体化”,让民生保障“遍地开花”。
2021年5月27日,川渝两地迎来了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庆四川党政联席会议第三次会议。在过去的500多天里,川渝已实现近3万名科技专家资源共享,其中高级职称占比90%以上,院士、省(市)学术技术带头人等高层次人才约2000余名,涉及信息技术、智能制造、新材料、人口健康、农业等多个领域。
在引入人才的同时,重庆市人力社保局也时刻兼顾着双城百姓。
去年以来,重庆不仅对国家要求的2020年底实现“跨省通办”的58个事项进行了全覆盖,还拓展新增了32个川渝特色“跨省通办”事项,并把5个国家要求2021年底实现“跨省通办”的事项,实现时间提前了1年。其中,人社领域第一批川渝“跨省通办”事项就有24项。
在三次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庆四川党政联席会议精神的指导下,重庆市人力社保局始终贯彻川渝“一盘棋”、“一体化”的宗旨和目标,并一直行走在深化发展的道路上。
此次,促成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与重庆市人民政府、四川省人民政府签署《协议》正是川渝人社部门深耕川渝同城化工作的又一次集中发力。
为群众《协议》想到的:
工作好找、生活便捷、提高保障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
据了解,在人力资源方面,川渝常住人口达到1.15亿,劳动力资源达到6700万,农民工规模超过3300万。
面对川渝两地人力资源丰富这一优势,为健全有利于更高质量就业的促进机制,川渝两地创新服务模式,推进实现两地招聘求职“一点通”;打造“川渝合作‘职’等你来”线上求职招聘专区,举办“重庆英才·职等您来”公共就业人才网络直播招聘川渝合作专场;通过同步两地企业用工信息,实现招聘岗位信息互通。截至6月底,两地共同举办网络招聘会24场,参与企业1万余家,提供岗位60余万个。
同时,川渝人社部门还持续推进人才档案办理“零跑路”,截至6月底,两地线上办理人才档案业务17.6万次。
根据《协议》,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将支持川渝两地大力实施就业优先政策,将川渝两地作为高质量就业试点的优先地区;川渝两地将把就业优先目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提高川渝两地就业政策共享水平,逐步缩小川渝两地政策差异。
解决了“就业”,又要如何提升双城百姓生活的幸福感呢?“便捷”无疑是关键词。
以前,对双城老百姓而言,重庆到四川的距离,隔着很多的手续、证件和时间。为此,川渝人社部门联合打造了社保卡便民服务圈,圈内川渝百姓终于成了“一家人”。
今年1月1日,重庆市人力社保局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安排,上线了人社领域第一批川渝“跨省通办”事项24项,截至6月底,网上通办业务累计9.6万件,日均办理近600件。如过去办理“领取养老金人员待遇资格认证”要邮寄认证表单,需要7-10天,现在通过数据联通,实现线上实时办理,几分钟即可办结。
此外,1071个网点、就近社保卡通办、查询、激活、挂失解挂等均可“一卡”就地解决。截至6月底,两地共互办社保卡服务2.4万件。
今年,重庆市人力社保局与四川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还签署了《大力推进川渝人社公共服务‘十件实事’合作协议》,将共同推进失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零障碍”、灵活就业人员参保登记“便捷办”、专业技术人员职称“协同认”、劳动权益救济“协同办”等“十件实事”的合作。彻底解决老百姓的“跑路”问题。
着眼未来,《协议》明确了,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将把川渝两地作为全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领域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综合试点地区;川渝两地将深入实施“一区两群”、“一干多支”等区域发展战略,大力推进人社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就业、社保、人事人才、社会保障卡等领域公共服务事项实现川渝两地“跨省通办”,推广以社会保障卡为载体的“一卡通”广泛应用,促进两地人社信息化便民服务深度融合。
此外,在建立普惠共享的社会保障体系方面,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还将支持川渝两地创新社会保险管理服务,稳步提高社会保险待遇;川渝两地将深入推进全民参保计划,巩固完善养老和工伤保险省级统筹成果,加速推进省级统收统支模式为目标的失业保险省级统筹,逐步提高社会保险待遇水平。
为引才《协议》要做的:
统一市场、培养人才、和谐劳动关系
人才是推动改革发展的第一资源。如何实现人力资源高效配置?
全面推进发挥国家级专家服务基地、中国·重庆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等部市共建项目的示范带头和引领作用是重庆市人力社保局的良策之一。
随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乡村振兴国家级专家服务基地”的揭牌,重庆市专家服务团助力的重大战略“揭榜挂帅”模式也成为全国乡村振兴人才引进环节的成功典型。通过基层提出“清单”、统一发布“订单”、专家组团“接单”,精准匹配乡村与专家团队,让人才能真正下沉基层,扎根一线,盘活产能。
为发展现有人才红利下的“引才”工作,《协议》强调提出了推动人力资源高效配置的规划。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将支持川渝地区健全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构建人力资源服务与产业协同发展体系;川渝两地将加快人力资源市场建设和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加大川渝人力资源协同发展试验区建设力度。
人才有了,如何切实打造技能巴蜀高地?
根据《协议》,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将在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世界技能大赛中国集训基地建设、国家级优质技工学校和专业遴选工作中对川渝两地给予支持;川渝两地将合力建好“智能+技能”数字技能人才培养试验区,合作开展乡村工匠技能开发评价试点,共享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培养机构平台,共建世界技能大赛中国集训基地,共同发起举办西部地区职业技能大赛、成渝双城“巴蜀工匠”杯新职业技能大赛等系列赛事,共同打造巴蜀技能竞赛品牌。
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方面,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将指导川渝两地加强劳动关系工作协同发展,进一步完善劳动用工制度,出台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实施办法;川渝两地将建立劳动关系形势分析研判沟通机制、区域劳动关系重大风险协同化解机制,建立川渝两地企业薪酬调查数据联合发布制度、川渝两地最低工资标准调整联合评估机制。
值得一提的是,协议还明确了建立沟通协调、责任分担和智库资源共享等工作保障机制。
川渝人社再携手:
五年将打造高水平“样板”
据悉,川渝两地自2020年4月启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领域合作以来,累计签署合作协议95个,开展重大活动35场。一年多来,川渝互签电子社保卡7.6万人次,互办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关系转移3.7万人次,互办待遇资格认证4.5万人次。
此外,还成立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专家服务团,先后组织462名川渝各领域专家人才共同走进9个市(区)县开展综合示范性智力服务活动,累计达成合作意向109项。
举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就业创业活动周,达成投融资意向1.2亿元,促成就业意向2万人。据重庆市人力社保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的大力支持下,未来五年,川渝两地将共同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区域协作高水平样板,助推高质量发展,助力将成渝地区打造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和高品质生活宜居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