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金融家|牛天祥:推进数字化时代文化金融综合服务模式变革
近年来,随着我国文化产业的飞速发展,文化与金融融合发展趋势明显,文化金融服务取得了长足发展和明显成效。在数字经济发展背景下,文化产业的生产方式、传播渠道与商业模式都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金融领域的数字化进程也正在提速,这对文化金融服务模式创新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推进数字化时代文化金融综合服务模式变革势在必行。
文化金融服务积极助力文化产业发展
广义上,文化金融服务包括金融机构提供的市场化服务以及由相关部门提供的文化金融公共服务。前者主要是指包括银行贷款、债券、信托、融资租赁、融资担保、保险、股权投资基金等在内的全方位文化金融市场服务体系。本文的文化金融服务专指后者,即文化金融公共服务。文化金融公共服务是经济性公共服务,由政府部门、代行政府职能的行业组织以及政府委托授权或购买服务的企业提供。
我国文化金融公共服务模式主要包含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是体系建设,包括由需要政府及具有公共服务性质机构提供的所有文化金融公共服务内容,包括机制、保障措施等;二是平台建设,主要有线上服务平台、线上线下结合服务平台以及以企业实体形式运营的服务平台等。
在我国文化金融发展初期,文化金融公共服务就纳入政策视野。2010年九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中提出要“建立多部门信息沟通机制,搭建文化产业投融资服务平台”;2014年《关于深入推进文化金融合作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强文化金融公共服务”,具体内容涉及统计服务、投融资公共服务平台、建立项目库、信用体系、部行合作机制、宣传推广、培训等多个方面。多年来,北京市不断完善文化金融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投贷奖”、出台《关于加强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措施》等多项积极举措,鼓励金融机构支持文化产业发展,截至2023年6月末,北京全市文化产业贷款余额超1600亿元,文化及相关产业上市公司近百家。
目前,我国各省市区已经建立30多个实体性文化金融服务平台,如各地的文化金融服务中心、文化和旅游金融服务中心等,这些中心多数是在政府部门授权下由国有企业出资设立的企业法人实体,企业化运营,承担部分公共服务职能,助力市场服务,已经成为区域文化金融发展的重要推手。北京文创板发展有限公司是北京市的市级文化金融服务平台,成立于2020年12月,由北京市政府全资设立,任务是着力打造“文创板”平台,为文化企业提供债权、股权融资的信息匹配及上市服务。两年多来,通过运营国家文化与金融合作示范区服务中心、北京文化企业上市培育基地、北京文化企业股权转让平台等,“文创板”平台上已注册金融服务机构超1000家,文化企业超2万家,上线金融产品180余种,并建立了上市企业储备库,为文化企业提供融资服务超过数十亿元,文化金融服务“北京模式”初步建立。目前,北京文创板发展有限公司正在进行积极有效探索,致力于以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等前沿金融科技为支撑,搭建以线上线下互联互通为主要形式的文化金融政策执行与金融信息服务平台。
数字化时代对文化金融服务提出更高要求
在我国,发展数字经济已经提高到国家战略高度。根据《“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要求,我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要从2020年的7.8%提高到2025年的10%。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是繁荣发展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举措。依托数字化发展,新的科技手段将对文化产业的传播、业态、管理、结构等各个方面产生革命性影响。文化产业数字化将推动文化产业提质增效,释放新潜能,实现新突破。具备较强要素和资源聚合能力的头部企业将引领产业链的迭代方向,成为培育文化产业发展的新亮点。为此,文化金融服务要紧跟数字化时代步伐,不断创新,以应对数字化时代为文化金融服务提出的更高要求。
第一,对如何紧密对接文化金融市场服务提出更高要求。金融机构正在推动数字化,文化金融服务数字化加快,那么文化金融的公共服务领域也要加快数字化进程。数字时代的金融变革就是数字技术与金融业深度融合,这种融合已渗透到借贷、支付、投资、风控、征信等细分领域。各大机构正在不断推动金融业提升效率、降低成本,促进金融业务、业态和格局的深刻变革,加速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文化金融公共服务机构一手托着文化产业和文化企业,一手托着金融机构和资本市场,如果不能紧紧跟上市场机构的数字化脚步,就无法更好提供文化金融综合性服务。
第二,对完善文化金融支持体系提出更高要求。在数字经济时代,由于技术、生产要素和驱动模式的变化,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支持体系正在发生变革,尤其是支付、信息管理、征信、资产评估等基础设施都在进行新的改造。文化金融支持体系的两大支柱——文化产业信用体系和无形资产评估体系需要进一步建立与完善,这对文化金融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数据资产化、资本化是大势所趋,随着数字化进程和人工智能的不断发展,如何利用数据资产构建新的基础设施也是文化金融服务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第三,对数据信息安全与风险防范提出更高要求。文化金融数字化转型可能衍生出技术、业务、网络、数据等新的风险,这些风险不仅有市场风险问题,还有信息安全问题,甚至还有文化安全问题。所以,在数字化创新的进程中,文化金融相关政府职能部门和经授权的文化金融公共服务部门,都面临很多新的挑战。妥善处理金融安全与发展的关系,积极运用金融科技提升跨市场、跨业态、跨区域金融风险的识别、预警和处置能力,加强网络安全风险管控和金融信息保护,做好新技术应用风险防范,是确保文化金融健康有序发展的重要任务。
数字化时代如何推动文化金融综合服务模式创新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 明确了“十四五”文化发展的总体要求和重点任务, 提出要 “为文化企业提供综合性金融服务”。这里的综合性金融服务主要指由政府部门及政府部门授权的企业平台提供的文化金融公共服务。对文化金融服务平台来说,数字化既意味着挑战,也意味着巨大的机遇,应充分利用数字技术实现文化金融综合服务模式转型升级。
第一,政府牵头搭平台,各个角色来“唱戏”。
文化产业是特殊的产业形态,与其他产业有所不同,文化产业具有文化和经济的双重属性。在数字化时代,文化生产会发生巨大变化,给文化治理和文化金融服务带来巨大的挑战。因此,新时期的文化金融数字化建设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引导。在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背景下,各地政府正在积极推动文化产业数字化,同时也应在推动文化金融数字化方面提出更具体的措施。建议出台相应的文化金融数字化政策,由政府主导推动体系和平台建设,通过政策、资金双重引导,鼓励和吸引各类型机构利用数字化手段为文化产业提供融资服务,助力文化产业和文化企业做大做强。
第二,创新线上线下一站式平台服务模式,推动文化金融与数字金融的融合发展。
文化金融领域的金融科技应用,已经演进到文化金融与数字金融融合发展的阶段,也就是新发展阶段的文化金融数字化。数字化时代的核心资源和基础是大数据,算法、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是大数据应用的手段和工具,因此能够聚合海量数据的信息化平台建设将显得尤为重要。建设集产业政策引导、专项资金支持、市场化服务,且涵盖投融资对接、企业资源共享、智能信息匹配、交易功能及衍生服务等在内的线上线下一站式的综合性服务平台,将会成为数字化时代文化金融服务的基础模式。利用数字平台提升政策宣传效果,增强规划咨询、融资对接能力,提供数字化服务水平;建立数字化服务网络,利用好虚拟数字人、数字空间,改造文化金融服务流程;利用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推动相关机构建设新一代文化企业信用管理体系,完善文化企业征信服务。
第三,服务数字化新业态,着力打造场景金融。
5G、人工智能、区块链、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虚拟现实等新技术的出现正在催生大量新业态。鼓励数字化时代的新业态发展,有利于优化文化供给,促进文化消费,助力扩大内需战略。作为文化金融公共服务机构,应特别关注数字化新业态和重点细分领域,从产业链和供应链角度,着力研究设计有效应用场景。在数字化文化金融基础平台上,通过搭建不同应用场景,派生出各具特色的专属板块,将构成文化金融服务的特色模式。在实践中,应积极联合金融机构,精准开展链条式、集群式金融服务。结合数字化新业态,完善供应链金融和产业链金融服务,将是文化金融变革的重点方向。
第四,推进建设智能化数据库,精准服务文化企业融资。
在数字化时代,利用科技手段加强平台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数据信息收集及运用,建设文化企业投融资数据库显得尤为重要和必要。文化金融公共服务机构可发挥资源整合能力和国有企业优势,推进建设文化企业投融资数据库。数据库应利用大数据,运用人工智能,精准分析文化企业融资需求,智能匹配金融服务机构和产品,将有效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提高企业融资效率。同时,通过行业数据库建设和数据分析,对机构和客户进行分类、分层、动态管理,可不断优化提升文化金融服务效率,为相关部门决策提供依据。
第五,服务数字化战略,加强文化产业数字金融人才队伍建设。
数字化背景下,人才是事业和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尤其是文化金融领域,需要大量精通文化、科技、金融的复合型高端人才。通过文化金融服务平台,建立长效培训机制,培养一支深刻理解文化产业、熟知数字技术、富有文化金融服务经验的专业化人才梯队,能够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持续提供智力支持。文化和旅游部印发的《“十四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已将文化金融作为人才培养重点领域,在数字时代,建立文化金融专项培训体系需要强化金融科技、数字金融方面的内容,培养文化产业数字金融人才。北京是全国文化中心和科技中心,是全国金融管理中心,文化金融公共服务机构部门应紧密结合国家战略,配合政府部门做好人才培养工作,积极推动建设全国文化产业数字金融人才培育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