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同期声丨如何发展文化产业?代表们这样说→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多次提到了“文化”“旅游”“文旅”,并明确提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的代表们围绕这一主题,积极建言献策。
全国人大代表 韩莉:建议以京津冀协同发展十周年为契机,在联手构建文旅融合协同发展机制,开发精品文旅产品,树立文旅品牌等方面进行探索。加强旅行社、景区、图书馆、艺术职业教育、数字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示范走廊等三地合作。
全国人大代表 满都拉:我想在东三省搞一个5A级景区联盟,形成合力,抱团闯市场、开拓市场。通过一些活动,让旅游资源互享、客源互送、市场互容、优势互补,形成叠加效应。如果从国家层面来组织这个活动,我们愿意参加,也踊跃参加,对壮大我们5A级景区的实力,发展区域旅游是有好处的。
全国人大代表 罗天:我们桂林的非遗馆坐落在风景秀丽的西山之麓,它是广西首家综合的非遗体验馆。但是非遗馆严重缺乏资金,目前无法正常开放。所以我想借这个机会给我们桂林争取一下,支持我们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 陈小静:建议文化和旅游部通过搭建全国性地方戏曲交流展示平台,通过进国家大剧院演出、国际交流等方式,提供更多交流展示的机会。
全国人大代表 汪万福:在文物保护方面,敦煌研究院完成了290个洞窟,2.6万平方米壁画的数字化采集,为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敦煌经验和中国方案。今年拟计划提请甘肃省人大修订甘肃敦煌莫高窟保护条例、敦煌莫高窟保护总体规划(2023-2035)修编工作,让我们的子孙后代还能够看到活着的敦煌。
全国人大代表 李学武:我建议要提升全社会特别是传统文化项目集中的地区,对非遗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识,推动文化产业相关产品的开发,品牌打造。同时我还呼吁政府应加大对传统文化产业创新成果、创新贡献者的宣传和表彰力度,以此鼓励传统文化创新发展,促进传统文化的转型升级。我们还要用非遗文化表达的传播方式,利用数字化、虚拟现实技术和人工智能等高科技,让非遗为代表的中国文化走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