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10省区市联动策划」重庆:厚植巴渝文化,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中华文化,其博大精深,如星辰璀璨;其源远流长,如江河不息。
从殷墟甲骨到敦煌壁画,从黄河之畔到长江之滨,五千年文脉涵养神州大地,与古为新……今天,亿万中华儿女的精神世界愈发充盈,文化自信显著增强。
在全国两会召开之际,新甘肃客户端、大众日报、山西日报、重庆日报、宁夏日报、天眼新闻、长城新媒体集团、川观新闻、江西新闻、顶端新闻联合推出《文化中国·10省区市联动策划》特别报道,从各地文物“活”起来、博物馆“热”起来、中华文化“火”起来的蝶变效应中,感受文化强国的万千气象,中华文明的奔流不息。
两江奔涌,文风炽盛。
3月2日晚,重庆·1949大剧院,光影交错,丝竹声韵。大型红色舞台剧《重庆·1949》的演员三次返场谢幕,掌声仍经久不息。
“这部舞台剧太燃了,以声、光、画的沉浸式舞台与360度的‘动’舞台科技,打造出精美绝伦的‘红色浪漫’,剧情张弛有度、高潮迭起,看得我热血沸腾。”观众张馨月难掩激动之情。
《重庆·1949》舞台剧,以重庆解放前夕为背景,以磁器口为中心,多条主线并行演绎,展现了林子杰、林子豪、林子雄三兄弟之间的骨肉亲情、矛盾纠葛和家国情怀;以金秀为代表的被关押在渣滓洞、白公馆的共产党人、民主人士,在狱中的坚贞不屈,忠诚信仰等。多条主线并行交织,共同构筑了整部剧恢弘的历史画卷。
该剧自上演以来,演出不断,场场爆满,好评如潮,去年成功入选文化和旅游部评选的全国20个“沉浸式文旅新业态示范案例”。
文艺是精神食粮,精品是繁荣标尺。
事实上,不只《重庆·1949》,去年,重庆打造的舞剧《绝对考验》获十三届中国舞蹈“荷花奖”;民族管弦乐音乐会《朝天扬帆》等9部重点作品成功首演;京剧歌曲《愿得长江万里清》等100余个小型剧节目完成创作;川剧《江姐》等优秀剧目进行了全国展演;原创艺术品牌“江畔音乐会”线上线下观众超过一千万人次;9家市属院团开展演出约1700场,同比增加81.4%,吸引观众85万余人次。
“重庆造”电影《开山人》,口碑持续走高,在极度“内卷”的12月电影市场中拼杀出一条高上座率之路;以全国脱贫攻坚楷模毛相林为题材的图书《下庄村的道路》获得全国“五个一工程”奖;“红岩精神学习研究宣传数字化服务项目”入选国家数字出版精品,数字出版稳步发展。
繁荣文化,除了精品文艺,公共文化服务是基石。
去年,重庆进一步加强了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化建设,大力建设书香重庆,深入推进全民阅读,实行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提升农家书屋服务质量,推进优质公共文化资源延伸到农村,构建现代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全市新增图书馆分馆115个、文化馆分馆51个、新型公共文化空间40个,每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增至760平方米,公共文化服务建设迈上了新台阶。其中,文化馆、公共图书馆一级馆率均位列西部第一,全市公共文化服务质量满意度位列全国第三。
值得一提的是,当文化加上经济的“后缀”,不再只是满足精神之需,更成为推动城市生长与进步的深层次力量。
去年,全市新增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6个、基地16个,文化市场主体新增1.88万家。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总营收665.28亿元,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总营收83.1亿元,产业集聚效应明显。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重庆还纵深推进了文旅融合发展,让“诗和远方”从叠加走向质变——
重庆重点监测的130家A级旅游景区接待游客1.53亿人次,同比增长98.9%;接待过夜游客突破1亿人次,同比增长88.1%;全市新增国家工业旅游示范基地2个、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单位2个、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8条、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项目4处。
来自市文化旅游委数据,2023年,重庆文化产业增加值、旅游业增加值双双突破1200亿元,同比增长7.5%、13.5%。
如今,漫步在重庆的大街小巷,美术馆、图书馆、博物馆等文化空间触手可及,文化展览、惠民演出、文化体验等活动遍地开花,市民游客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与日俱增。文旅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正为新时代新征程现代化新重庆建设注入澎湃动力。
风劲帆满海天阔,俯指波涛更从容。
“今年,重庆将加快建设巴蜀文化旅游走廊、世界山水都市、壮美长江三峡等,精心打造彰显国际范、中国味、巴渝韵的世界级旅游景区和度假区、红色旅游高地、内河游轮集群、温泉之都等精品;实施新时代现实题材创作工程,厚植巴渝文化,推出更多‘渝字号’文艺精品;实施文化企业梯度培育计划,大力培育‘专精特新’和‘独角兽’企业,推动创建一批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文化产业园区(基地);深化开放共享的文旅国际合作,提升重庆的国际形象,加快建设国际知名的文旅消费高地。”市文化旅游委相关负责人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