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团官微
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文化产业智库 > 正文

不敢相信,这是中国十八线小县城的审美,卷,绝!

发布时间: 2024-03-25 14:25:00
来源:
字号: [小] [大] 【分享正文】

年后,一条后台就一直收到私信,询问我们有没有值得推荐的小众宝藏旅行地。毕竟春暖花开时,一颗蠢蠢欲动想要野出门的心,真的很难按捺住。

作为总在外面探访各路匠人、艺术家以及创作者的一条编辑来说,人少景美的旅行地倒也见过不少,但前段时间偶然“踩点”到的一座小城,却给我们留下了尤为深刻的印象。位于浙江省衢州市的龙游,距离上海高铁直达只需 2 个小时,上周,那里的「瀫石光·艺术生态走廊」正式向外界开放。


《大地长桌》左龙改造后的户外长廊和农具房成为了画中一景

其实在去之前,我们并没有抱太高的期望。在我们过往的经验中,“乡村文旅”无非是主办方请一群艺术家来到当地,创作几幅作品,在当地展出;展览结束后,一切重回平静。比起城市中的艺术展,似乎只是换了个场地,题材更贴近风土人情而已。

《蓝月亮》张家宁

但瀫石光却彻底颠覆了我们的刻板印象。在这里,艺术不仅打破了美术馆的围墙,走进山川、河流与田野,更与当地文化相互启发、共生。这是一场艺术与自然共谋的乡野之美,生命的活力与自由也借此重现。

《时间的桥》黄丹霞 戴琼 林万山
《水语径》郭廖辉 范久江 时子媛

01 这条宝藏线路,美得太超前了

在小红书搜索“瀫石光”,能看到不少网友的打卡分享,“好拍”“好玩”是两大关键词。不过最先吸引我们注意的,其实是这个十分少见的“瀫”(音同“胡”)字。一查资料,才知道縠的古义为丝织品,而加上三点水后的“瀫”,指的就是衢江龙游一段。

当我们真正站在龙游瀫边,江风扑面而来,才发现这个名号再贴切不过——阳光洒在衢江上,波光粼粼,正如一匹最上等的绸缎。而沿着这条“缎带”一路走去,更多的惊喜正蕴藏其中。

《概念书店》陈昊 胡琛琛,摄影©田方方

现如今各式各样的网红书店并不少见,有的开在海岸上,还有的开在悬崖边——但你见过没有一本书的书店吗?

藏身田野之中的“概念书店”,远远望去像是一个漂浮着的半圆球体,走近看,会发现它的结构十分特殊,从一侧的半圆翻转向另一侧,互为内外。走进书店,里面没有任何传统的梁、柱作为支撑,也没有任何的实体书——你可以在这里阅读阳光、田野与河流,或是通过内嵌着的 24 个猫眼,从另一个视角,观察这个折叠的世界。

《概念书店》陈昊 胡琛琛,摄影©田方方

这个由红砖和混凝土、运用特殊工艺浇筑而成的书店,在ins上获得了超过 8 万的点赞。有人说,站在概念书店里,让 TA 回想起了童年时的自己:当我们还不识字的时候,其实早已学会如何翻看世界这本充满奥妙的书籍。

《概念书店》陈昊 胡琛琛,摄影©朱清言

比起一个阅读书籍的物理场所,概念书店或许更像是一座精神的庇护所。在这里,零门槛、无边界的阅读体验成为可能。在艺术周开幕式上,瀫石光还联手当代艺术家、纪录片导演、诗人沈少民,推出了一个特别的企划。

就像小时候常玩的漂流瓶游戏,参与者可以从家里挑选任意一本喜爱的旧书,写上一句曾给自己带来灵感或是力量的话,寄往瀫石光,成为“行走的书屋”的筹建合伙人。而这些来自五湖四海的书籍将被放置在艺术家沈少民特别呈现的艺术装置内,每一位前往概念书店的读者,都可以挑选一个心仪的 “书籍盲盒”带走,达成一次跨越时间、空间的传递与对话。

不多说了,已经想好要让哪一本心爱的书,出现在这个特殊的书店里了。

整条瀫石光艺术走廊的最高点,是一座特殊的亭子。设计师罗宇杰称它为“岩上亭”——这个“岩”,指的是当地特殊的红砂岩,村民喜欢称这片高地为“螺丝山”,因为山岩像极了旋转的螺丝;螺丝山下,则是当地村民耕种的农田、菜地。

负责瀫石光项目执行的风语筑董事长李晖曾说,在瀫石光的四十多个艺术建筑作品里,岩上亭是他最喜欢的一个:“它非常合理,整个设计模拟了植物自然生长的数理结构,杆、枝、茎、叶……一切都在最正确、最恰如其分的位置上。红砂岩上其实很难施工,但通过合理的设计和材料,我们让这个设想最终实现了。”

他还向我们透露了一个有趣的故事:团队第一次去现场实地考察的时候,负责这片山头的当地瓜农吕叔,就热情地招呼大家去吃瓜。后来,在整个建造过程中,他也总是隔三差五地捧着瓜来“探班”。而当岩上亭最终完成之后,他们真的一起吃了瓜。

在龙游的红砂岩高地上,在瓜果充盈的农田旁,在精心设计的岩上亭里,“人”始终是那个至关重要的变量。种植瓜果的村民、休闲纳凉的游客……他们的存在为岩上亭赋予了更多的意义,也让艺术在建筑装置之外,鲜活地生长着。

在城市中生活久了,总是分外想念满目的绿意和新鲜的空气。走进龙游湖心处的船厂岛,森林茂密、阳光细碎、鸟鸣啾啾……深呼吸,每一个毛孔都重新打开,被绿色包裹的刹那,仿佛进入了绿野仙踪,也像来到了爱丽丝的兔子洞旁。

沿着小道行走,远远就能望见一个白色的大型装置。一头大、一头小,像某种特殊的乐器造型,也像一个传声器。走近这片场域,世界迅速变得静谧,飞鸟、虫鸣、树叶相互交错、彼此摩挲。穿梭其间,不禁想起苏轼的词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这大概也是来自同济大学的教授和博士生们设计“森语间”的初衷。它是一个声音装置,却并不创造声音,而只是传达那些本就存在、却被我们忽视了太久的自然声响。

以声音为媒介,“森语间”构筑了一个隐于丛林中的休憩场所,去探讨人与森林因共声而共栖的诗意。坐在这个大型装置内,当惯常依赖的视觉被遮蔽,听觉成为了感官的焦点,而森林的低语也变得前所未有的鲜活。

《秘密》王子耕,摄影©陈长山

来到瀫石光之前,从未想过我们会在一个原生态的村镇里,沉迷“寻宝”小游戏。墙角、窗沿、门框、梁柱……任何一个司空见惯的角落,都有可能藏着一尊精致的人物塑像,就像是 RPG 游戏里的宝箱,等待着勇者的开启。

在艺术家倪有鱼看来,这些散落在各处的残雕,也是漫长时间的载体。

从许多年前开始,他就喜爱收集中国古代的小雕塑,零零总总近 500 件,时间跨度从唐宋到明清一千多年。而这些充满时间感的小雕塑,最终以汀塘圩村为起点,散落在了瀫石光艺术生态走廊的三个村落里,构成了这一场“龙游·神仙会”。

这些塑像大多翻模了江浙附近出土的人物像,男女老少各不相同,有菩萨,亦有挑夫。当它们在当地村民的日常生活中出现,古老的故事与当下的生活产生了交集,一场跨越千年的联系和对话就此产生。

而当我们沿着村中的石板路,在每一个角落与小塑像们不期而遇,更能感受到那种时空交错的特殊魅力:或许时间与空间都已发生改变,但这一片风土所哺育出的文化和故事,仍然历久弥新。

《瀫边钓台》傅英斌

自岩上亭眺望,很容易就能被玉带般的衢江吸引住目光。日夜奔流的衢江,古称“瀫水”,在龙游穿城而过。对出生、成长于这里的龙游人而言,在江边垂钓、临水洗衣,或是烦恼时吹吹江风,早已是他们生活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

这种亲近感,是我们对于瀫边钓台的第一印象。相较于城市中司空见惯的“亲水平台”、“滨水步道”,瀫石光的钓台显得粗粝而原始。没有精心雕琢布置的花坛或栏杆,混凝土浇筑成的方形石块们随意地散落在江边,规格一致、远近不同,与原有的抛石驳岸互相呼应。

凿毛的大方块看起来十分简朴,但亲身体验后,才发现格外好用。混凝土的材质让它们不怕涨水,也不用小心翼翼地维护,无论是席地而坐看江景,还是摆上折叠椅和水桶开始垂钓,都能找到最为心仪的位置。

另一处特别的设计则是丛鱼型的金属立杆,它们高高地矗立着,仿佛正在蓝天中遨游;一方面可以作为水边的标志与提示,同时也与河边生长的蒲苇相呼应,让钓台最大限度地融入当地环境,又增添惊喜。

坐在瀫边钓台,让人很容易联想起去年春天大火的天津”跳水大爷“。很遗憾,在那个本该充满市井气的故事里,存在了几十年的市民活动并没有得到设施上的支持。很多时候,我们对滨水平台的需求并非只有“美观”,而更希望它们是生动、有趣且实用的,而瀫边钓台跳出了那些“伟光正”的设计需求,为真正接近生活的“滨水景观”谋得了一次”野蛮生长“的可能。

02 艺术的依托,是这片脚下的土地

从龙游回来的路上,总是想起法国作家罗曼罗兰在《约翰·克里斯朵夫》中的那句话:“艺术是人类反映在自然界的影子”。在瀫石光,艺术真正走进了广袤的田野、清澈的溪流,在鸟鸣与蛙声、自然和乡土中肆意生长。

《人造树》陆嘉鸿,摄影©有限设计

以自然为媒介,将当地独特的乡土文化与公共艺术相结合,重新建立起人与土地的情感链接——艺术为乡村发展带来了一条全新路径。近几年,国内涌现出了各种“田野双年展”、“大地艺术节”,不断探索着艺术与乡村的融合。

《闪光、飞鸟与八朵花瓣》毕蓉蓉用艺术让古老祠堂焕发新魅力

来到瀫石光,我们才发现,原来中国乡村语境下的艺术文旅,已经做得更多,走得更远。

《水闸美术馆》范久江 郭廖辉 时子媛,摄影©田方方

将原有水闸改造成拥有三个展览空间的美术馆,

整体白绿色的钢结构造型也让它成为小红书“出片圣地”

龙游瀫石光并非一次短期的、展览式的艺术展,也不是简单地将艺术装置从展馆的玻璃罩后取出,摆放在乡间;而是真正植根于当地,用艺术去重新挖掘和焕新乡村,让美的种子无限延展,也无限生长。

‍《树剧场》曹睿芝一个直径40米的环形回音壁结构,不仅可以用于演出,无人之时,鸟鸣和风声就成为最佳演奏者。
《摇摆屋》徐戈,摄影©徐戈稍一推动,就能发出风铃般清脆的铃音

当下,如果我们还以局限化的“城乡二元论”去讨论乡村,认为乡村的艺术化改造只是一种“城市化”,那么或许永远找不到答案。乡村有其独特的魅力,当艺术走进乡村,并非只是简单的融合,而是在当地重新生长;而这种在地化的艺术表达,也将会带来更为多元,充满张力的未来。

《听雨停》沈雯,摄影©田方方用“埋瓮滴水”的方法创造精神冥想空间

比起一次只需阅读和观看的展览,瀫石光留下了更多的在地化的想象空间,而最后它将被如何填充、如何书写,则是由当地居民和游客所决定。我们期待着看到更多类似的探索,也期待着当艺术、文化与生活共同浸润田野,现代语境下的乡村将会带来的惊喜。

《石墟剧场》程博 李博聚福合唱团在此呈现音乐艺术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