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具有重庆辨识度、全国影响力的文旅新场景—— 重文.重庆大剧院江畔音乐会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在进一步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强调的“深入发掘长江文化的时代价值,推出更多体现新时代长江文化的文艺精品”,重庆文投集团以全资子公司重庆大剧院管理有限公司为建设主体,围绕构建“都市演艺聚集区”高质量发展要求,将持续打造重庆大剧院“江畔音乐会”这个具有重庆辨识度的演艺品牌,做靓世界山水都市、壮美长江三峡等旅游名片,培育打造“文化演艺+重庆山水夜景”为特色的新产品、新业态提振旅游消费。
一、主要做法及成效
重庆大剧院自2022年底开始推出“江畔音乐会”,以重庆美景为台,重庆文化为韵,利用独特的城市景观,用一种新的环境音乐概念,形成以线下欣赏结合线上直播的创新演出模式。江畔音乐会不断尝试拓展与本地院团的合作、与外地院团的文化交流,和重庆民族乐团、方锦龙工作室联合推出“重庆风华”江畔音乐会,和重庆民族乐团、长沙交响乐团联合推出“湘渝情”——长沙交响乐团中外经典作品专场音乐会、与重庆京剧团联合推出“国粹之美”·渝夜京韵江畔音乐会、与重庆大剧院爱乐童声合唱团联合推出“童声·童韵”六一儿童节江畔童声合唱公益音乐会等20余场江畔音乐会,音乐会一开票即被抢购一空,同时吸引3000多万观众线上观看,囊括传统文化、红岩精神、城市联动、童趣亲子等多方面,成为重庆人文立城、文艺立品,涵养城市人文气质、推进文化强市建设的金字招牌。2023年8月10日在央视《新闻联播》和2024年6月15日央视《东方时空》中作为重庆特色文旅活动之一予以报道,充分彰显了重庆大剧院作为城市文化名片推动重庆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新风范。
一是打造具有重庆辨识度的文化新业态新场景。全面落实“十四五”文化旅游发展规划,打破传统演艺场馆的空间限制,利用千厮门大桥、洪崖洞景区、来福士甚至南滨路的霓虹夜间景观作为江畔音乐会的山城夜景“背景板”,叠加数字化多媒体加持,为市民游客提供全新的沉浸式文旅体验场景,延伸文化艺术新业态,推动文化和旅游协调发展,加快建设文化强市,着力打造“主客共享,近悦远来”的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
二是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增强城市文化软实力,江畔音乐会将通过与国际国内一流艺术家建立长期合作,不断提高重庆大剧院江畔音乐会艺术品质和品牌知名度,为城市提供多元化、高质量文化演艺供给,针对重庆市民和外地游客提供100元上下的门票,将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提升重庆文化演艺品牌的全国影响力和传播力,加快打造新时代文化强市,增强城市文化软实力。
三是促进国际国内名家与本地院团同台交流。为了发挥重庆大剧院在我市文化演出行业的引领性和标杆性,尝试在江畔音乐会中引进方锦龙等国乐大师与重庆民乐团等本地院团的同台交流,大力推动重庆艺术领域的多元化发展。以重庆美景为台,重庆文化为韵,吸引更多的国内外知名艺术家来到江畔音乐会这个具有重庆辨识度舞台,通过与本地艺术家、音乐人以及艺术院团的艺术交流,加快重庆市文化艺术人才建设。外地游客通过江畔音乐会不仅能欣赏到重庆独特的山水夜景,还能欣赏到本地民族音乐、京剧、川剧、合唱等艺术表演。
四是带动重庆区县文旅融合发展。以江畔音乐会为核心,协同艺术圈、非遗圈、旅游圈、商贸圈、美食圈等构建起“1+N”模式,对重庆区县进行创新性的整体文化输出,以高质量文化产品供给引领和创造市场新需求,推动文化消费新模式的建立,串珠成链地建立主城区和区县的互联互通,以文化艺术赋能区县旅游发展。
二、经验启示
一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文化需要是建设我市文旅项目的初衷和使命。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双轮驱动”、全面发展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任务。新征程上,我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大力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鼓励重庆本地文艺工作者结合重庆文旅资源,推出更多反映时代精神和城市气质的优秀作品,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水平,不断提高城市文化软实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不断满足本地市民和外来游客对美好精神文化生活的新期待。
二是打造场景化文旅的内容核心是项目成功的关键所在。场景化文旅作为一种新的旅游消费形态,比单一的风景游更有吸引力。通过将旅游所在地的空间、文化、艺术、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等诸多元素融合在一起,形成具有沉浸感、体验性、互动性。江畔音乐会创新性采用“民乐+管弦乐”演奏方式,既保留中国乐器体现的优秀传统文化,又补充了西洋乐器在现场演奏中的恢弘大气;江畔音乐会创新性地对演奏曲目进行了结构性优化,国际曲目占30%,国内曲目占40%,重庆本地曲目占30%;江畔音乐会善于引入打造“爆品”,比如方锦龙的无弦琴演奏、民乐演奏流行歌曲《海阔天空》都能引发现场共鸣合唱。
三是创意传播模式是推动重庆新文旅“破圈”的必要手段。城市文化旅游内涵与形象创意传播的载体是互联网平台、短视频、影视、摄影、写生、动漫、游戏等,“文化+科技+互联网+旅游”的产业融合是城市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新特点,也是催生城市文化旅游内涵与形象创意传播的新路径。作为文旅新场景,江畔音乐会建立了便于新媒体等媒介进行传播的场域和情境,通过短视频、摄影、网络文学等方式完成了江畔音乐会的“破圈”。重庆史研究会名誉会长周勇为江畔音乐会撰写文艺评论《江畔有天籁 重庆有风华——写在江畔音乐会500天之际》,市新闻媒体作家协会组织江畔音乐会的专场采风活动,推出市新闻媒体作协名誉主席许大立、著名诗人吴向阳、著名作家蒋春光等文艺评论和文艺创作十余篇在网络上传播,部分个人拍摄的短视频还被市文旅委官方视频号转载,形成江畔音乐会的IP讨论热度。
四是探索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是文旅发展必要路径。通过江畔音乐会,加大“走出去”步伐,在开拓区县演艺市场的基础上,大力拓展长江沿线演艺市场、成渝双城经济圈演艺市场等,拟在万州、巫山、武汉、长沙、上海等地举办长江沿线系列音乐会,拟在成都府南河畔举办特色音乐会,进一步推动工作重心下沉、优质资源下移,与当地文化产生交流碰撞,让文化在赋能文旅演艺的同时,为乡村振兴作出积极贡献,同时丰富“世界山水都市、壮美长江三峡”内涵,不断提升城市知名度、美誉度、影响力。
重庆文化产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2024年8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