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团官微
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文化产业智库 > 正文

守护传统文化遗产,上海这所高校探索数字化创新之路

发布时间: 2024-08-08 11:22:21
来源: 文汇报
字号: [小] [大] 【分享正文】
94121e58bb9644eb9f90b7fbc8776f97

在现代化和全球化的浪潮中,传统文化遗产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冲击与挑战。在我国,有着凝聚了千百年文化与艺术精髓的壁画、雕像等珍贵遗产。

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为了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数码艺术系主任李谦升副教授,带领团队迎接挑战,运用先进的数字化技术,为濒危的文化遗产注入新的生命力,从2021年与徐汇艺术馆联合举办的藏地文化数字创作营,到今年与上海市公共艺术协同创新中心共同承接的谢通门县古壁画保护项目。

高科技焕新古壁画

今年6月,上海大学与西藏谢通门县携手并进,共同发起了意义深远的“上海+谢通门”文旅产业创新发展交流联动,意在通过对谢通门县独特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审视和对谢通门独特风俗文化与人文魅力的深度调研,为西藏文旅产业注入新的活力,推动其向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方向迈进,共同绘就一幅西藏文旅繁荣发展的新篇章。

在格桑罗布老师的带队陪同下,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数码艺术系主任李谦升及上海市公共艺术协同创新中心创新设计项目导师李依蔓带领团队调研了位于西藏日喀则地区谢通门县塔定乡门吉康民宅内的12幅壁画。据格桑罗布介绍,壁画内容是雍仲苯教祖师辛饶米沃切从诞生到涅槃的十二传记,该经堂原先是苯教木氏辛家族分化后另立门户的伦珠德丹颇章府邸,西藏和平解放的时候分给了普通的农户门吉康,已有400多年的历史。

古壁画,不仅仅是艺术品,它们是记录历史、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壁画中的每一笔线条、每一种色彩,都是过去岁月的见证。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壁画逐渐褪色、剥落,甚至面临消失的危险。传统的修复方法虽能延缓这一过程,但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此时,数字化技术的出现,为我们提供了一条全新的保护路径。在此次谢通门县古壁画的实地考察中,团队通过高精度扫描,将壁画的每一个细节都精准记录。借助三维建模和虚拟展示等数字技术,将这些壁画永久保存下来,使其能够在数字空间中得到完整再现。这不仅仅是对壁画的保护,更是对历史文化的尊重和敬畏。

数字赋能研究和传播

数字化技术不仅实现了对壁画的保护,还为其研究和传播提供了新的可能。

早在2021年,上海美术学院数码艺术系就携手徐汇艺术馆,围绕“纪念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特展——13-15世纪日喀则地区壁画艺术专题展”,组织了“上美数码×徐汇艺术馆藏地文化数字创作营”,以“万物之灵、超越之境”为主题,从媒体传播、数据设计等角度,进行研习创作。历时一年的不断讨论、试验、调整,最终由创作营师生共同打造了《藏轮》《灵鸟之森》《无尽之镜》等6件多媒体互动的作品,改变了以往壁画展静态的展陈方式,通过数字技术集中呈现13-15世纪之间在与汉地密切交往过程中日趋成熟的、独具特色的西藏壁画艺术,传达中华文明根植于多民族文化沃土的巨大魅力。

在当时的展览上,徐汇艺术馆二楼展厅被打造成了一个富有数字美感的多维艺术空间。通过壁画图像、互动装置、手绘动画等方式,对古老壁画进行二次创作。团队打造了“藏轮”“万花筒”等空间装置。“藏轮” 装置的三层镜像转动颇似转经筒,利用视觉滞留现象,通过循环旋转呈现动画效果,让观众可以看到多个壁画形象的“活”了起来。《灵鸟之森》利用手绘动画的形式,根据夏鲁寺中的包含了一条河与各种动物的壁画原作,精心绘制而成,每一帧都蕴含着制作团队的心血与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动画在数字技术的加持下,流畅地展现在观众面前,不仅保留了壁画的原始韵味,更增添了动态美感和时代感。

在馆内一些作品的互动中,观众可以根据自己的意图改变作品的结构或者打破作品原有的秩序,使壁画艺术成为某种意义上的生命体。配合周围一系列虚幻的视听效果将观众置于迷离又真实的幻境之中,感受无边无际的壁画带来的极致之美。一系列互动体验装置打破了观众只能被动观看古代艺术的呈现方式,让二维的古老壁画焕发出新的生命;让每位来访者在多种感官的氛围中感受壁画的故事;让观众在好看、好听、好玩的体验中感受西藏壁画艺术与当下生活,与现代思想的碰撞、共鸣或启发。

带动地方文旅产业发展

展览开幕后,吸引了大量上海本地及外地游客前来参观与打卡,成为了当时社交媒体上的热门话题。游客们纷纷表示,这样的展览形式既让他们感受到了藏地文化的独特魅力,又体验到了现代科技带来的无限可能,是一次难忘的文化之旅。2021年藏地壁画数字展区的成功,不仅为传统艺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与路径,更为当地文旅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动力。本次围绕谢通门的古壁画,促进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打造更具藏地特色的文化旅游新体验。

在谢通门县文旅局局长扎西央宗的陪同下,调研团队在几天内走访了县区代表性非遗项目及旅游资源优势,谢通门县非遗资源丰富,涉及传统技艺、传统美术、传统音乐、传统舞蹈、民俗等5大类,共计61项。团队调研了乃康皮具制作、勉唐唐卡、蓝靛纸制作、藏刀锻制、藏族火镰制作、牛村陶器制作等非遗项目,挖掘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

此外,还调研了卡嘎温泉旅游小镇与藏文语法改革地欧曲山,谢通门县政府依托当地丰富的地热资源、文化内涵,着力发展以温泉康养为核心的文化旅游经济。团队在实地调研了解当地需求与文化背景后,也将在“小镇墙绘”“格桑礼物”等方面发挥人力、智力及传播的优势,助力推动地方经济转型升级,实现东西部优势互补,协同发展。传统文化在现代技术的辅助下,变得更加生动、直观,能够以更广泛的形式呈现在世人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