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团官微
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文化产业智库 > 正文

杨光 | 向“新”而行,加快文化资源数字化转型

发布时间: 2024-08-08 11:26:32
来源: 文汇报
字号: [小] [大] 【分享正文】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通过科技创新加速文化资源数字化转型,积极培育文化新质生产力,充分发挥文化的经济赋能效应和文化的精神引领作用,是文化事业的时代使命。

以“新”驱动:坚持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意双轮驱动

文化新质生产力的根本是创新。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意两者互补互促,共同构筑了文化新质生产力的核心驱动力。科技创新是引擎,为文化生产力变革引入新的生产模式,有效降低边际成本;文化创意是灵魂,为文化生产力升级注入持续的生命力,显著提升边际收益。要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意的协同优势,形成经济效益和人文价值相统一的创新生态,培育文化新质生产力。一方面,文化创意的时代化发展要发挥科技的赋能效应。要推进以大数据、区块链、AIGC等为代表的第五代信息技术与文化生产领域的全方位融合,培育具有数字素养和文化理论、文理兼通的新型文化劳动者,形成以文化数据为资源、依赖数字创作工具和平台的新型文化劳动资料,创造注重数字文化体验和个性化文化内容的新型文化劳动对象。另一方面,科技创新的市场化转化要坚持文化的引领作用。要发挥文化对社会价值观的引导,保障文化领域的科技创新和应用符合社会价值、法律规范和伦理道德。要发挥文化对消费行为的引导,推动科技创新的市场化应用以文化消费需求为导向,提升市场接受度。要发挥文化对创新氛围的引导,建立鼓励创新、尊重研发、终身学习的文创行业文化,激发文化科技创新的活力动力。

向“质”突破:推动文化生产能力高质量转型发展

文化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是质量跃升。发展文化新质生产力必须以高质量作为主旋律,推动文化生产能力由数量增加到质量升级的转变,由注重规模扩张到重视内涵建设,为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提供全方位支撑。一是文化生产能力高质量发展有利于培育文化产业新形态,着力满足人民群众对于高品质精神文化生活的期待。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二是文化消费的日常化和文创产业的崛起,使文化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经济领域,以文化产品和服务为中心构成的成熟产业链展示出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文化生产能力的高质量发展能够进一步激活文化的经济赋能效能,以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的协同发展,促进我国经济结构升级转型。三是文化生产能力高质量发展有利于塑造文化竞争新优势,不断提升文化软实力对于国家形象塑造和国际影响力传播的支撑作用。文化生产能力高质量发展能够打造独具魅力的文化品牌,提升中国在全球文化市场中的竞争优势。

借“生”促活:塑造新型文化生产关系

习近平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以科技创新驱动和文化创意引领的文化新质生产力已经逐步形成,亟需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和优化市场化机制,塑造与之相适应的新型文化生产关系,进一步激活文化生产力的动力活力。一方面,深化文化管理体制改革,有力破除文化体制障碍。要充分实现市场在文化生产要素配置中的积极作用和政府在文化建设中的领导作用的有机结合,形成经济秩序和创新活力良性互动的文化发展格局,推动文化资源更好地转化为经济增长的新动能。另一方面,健全文化产业链条联动机制,有效打通文化机制梗阻。既要加强文化创作、生产、传播等环节的协同发展,推动技术、人才、资金等优质文化生产要素跨行业、跨领域自由流动和高效配置;也要推动文化与科技、旅游、教育等领域的跨界融合,创新文化消费场景和丰富文化消费选择,培育文化经济的新增长点。

赋“产”强能:谋划文化产业布局结构

文化产业是文化生产力变革的重要载体。习近平强调:“要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产业链。”要深入推进文化产业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形成高效集约、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文化产业结构,提高文化对数字经济社会的贡献率和驱动力。一是积极推动传统文化业态升级。以传统文化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升级为主线,推动文化产业智能化、融合化、集群化发展,培育以数字文化体验为主要特征的文化产业新业态。二是大力促进文化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融合发展。一方面,要立足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推动文化元素在战略性新兴领域的转化融合和重大突破性技术在文化产业中的应用落地,形成文化创意、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跨界协同效应。另一方面,加强政策引导和前瞻性规划,科学探索文化产业与未来产业的融合试点,推进传统文化产业的高端化升级和未来产业的文化附加值提升。三是加快培育文化数据要素产业链。要加速以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为主线的数据基础制度体系建设,推动各类文化机构在合法合规前提下将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文化数据资源转化为可交易流通的文化数据资产,及时对接数据要素市场化发展赛道,实现文化资源的经济效益转化。

问“力”求精:厚植数字文化人才根基

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创新驱动本质上是人才驱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培育形成规模宏大的优秀文化人才队伍,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文化新质生产力依赖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意的双轮驱动,要坚持人才引领文化生产力变革的战略地位。一是完善文化人才工作机制,营造文化人才资源高效配置的发展环境。二是优化文化人才培养模式,着力解决文化人才供给缺口。既要以文化理论基础研究为立足点,强化艺术、音乐等传统文化学科的教育投入;也要以文化产业发展趋势为突破点,增设与数字人文、文化遗产数字化修复等领域相关的前沿课程,切实保障文化人才培养与文化行业需求紧密对接。三是健全要素参与收入分配机制,有效提升文化人才创新活力。要制定公平合理的劳动报酬制度,强化文化产品的知识产权收益分配机制,切实保障文化人才的劳动和创造获得应有的收入回报,使其在一个公平、有序的环境中充分发挥创造力和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