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团官微
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文化产业智库 > 正文

盘活重生:文旅烂尾项目背后的真相与重生路径

发布时间: 2024-08-29 10:16:18
来源: 归派文旅
字号: [小] [大] 【分享正文】

【导语】

在这个追求独特体验的时代,文旅项目似乎成了各地政府心中的“网红制造机”。然而,宏伟蓝图背后,却藏着不少“半拉子”工程的尴尬现实。巨额投资、广袤土地,为何最终只留下一片荒草和空荡荡的建筑框架?让我们深入探究那些“大手笔立项,半拉子收尾”的文旅烂尾项目,以及如何让它们焕发新生。

一、“网红”变“网黑”:烂尾项目的惨痛现状

想象一下,湖南某地,一个原本意在展现江南文化魅力的古城项目,计划投资75亿,占地3500亩,却因资金链断裂,实际仅投入12亿,400亩土地上建起了住宅和商铺,95%的房产未售,百栋建筑待收尾,项目整体未通过验收。再看江苏,一个号称打造全球顶级童话神话乐园的项目,地铁站建好了,主题乐园却因开发商“爆雷”而成了铁皮围挡中的“童话废墟”。

二、烂尾三部曲:资金链断裂、违规操作、政绩工程

1. 资金链断裂的“假文旅真地产”:不少文旅项目看似宏伟,实则是地产开发商的“圈地运动”,在文旅的外衣下,实则大量建设住宅和商铺。随着楼市降温,这些项目迅速陷入资金困境,导致烂尾。

2. “带病上马”的风险:一些项目未经严格审批便仓促上阵,非法占地、手续不全,如同定时炸弹,一旦监管收紧,立刻陷入僵局。

3. 政绩冲动下的盲目建设:为了短期内刷新城市面貌,某些地方政府不顾实际,举债打造“面子工程”,最终项目建成,游客却不买账,负债累累。

三、重生的曙光:政府与市场的合力解困

面对这一系列问题,国家层面已经行动起来,提出了一系列扶持政策,鼓励用好财政、金融、投资工具,激活沉寂的文旅资产。地方上,甘肃省庆阳市就是一个鲜活例子,通过摸底调查,采取政策激励、招商合作、专业托管等方式,积极盘活闲置资源。

四、具体策略与实践

• 精准施策,激活存量:湖南古城项目所在地政府正在重新定位,分区域、分步骤实施,力求逐步解决遗留问题,推动项目复苏。

• 资金注入,多方共赢:专家建议,对于合规项目,地方政府可以考虑设立产业脱困基金,采取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共担风险,共享收益,吸引外部投资,加速项目重启。

• 运营创新,注入活力:引入具有丰富经验的文旅运营企业,将地方特色、文化表演、特色美食融入项目,提升景区吸引力,让沉睡的空城再次热闹起来。

• 合规先行,避免重蹈覆辙:对于未来的新项目,强调前期的可行性研究和合规性审查,确保项目符合市场需求,避免盲目跟风,真正以内容和体验取胜。

【结语】

文旅烂尾项目不仅是资源的浪费,更是对地方形象的损害。通过政府的智慧引导、市场的灵活应对,以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这些“半拉子”工程有望摆脱困境,从“空城计”变为“复兴曲”,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绽放应有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