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暑期,文旅消费“燃”了!
这个暑假,文旅消费再掀热潮!
看,山水之间,游客徜徉于古村古镇,饱览田园风光的同时,细细咂摸蕴含乡愁气息的历史;博物馆里人头攒动,参观者在展出的文物前驻足,聆听千年文明回响;街头巷尾,头戴簪花、身着汉服的游客或忙着拍照打卡,或在手工漆扇体验中感受古今交织的浪漫……今天,文化与旅游持续融合碰撞,“诗与远方”的图景越发精美。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健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如何进一步促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丰富文化产品供给?如何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让“诗与远方”的工笔画“俘获”更多游客的心?
一、文旅市场释放蓬勃“夏日活力”
平遥古城已有2800年的历史,这里保存了大量百年以上、独具明清风格的古建筑,也保存了中国古代县城的原型。漫步城墙之上,俯瞰古城全景,青砖灰瓦,老屋古巷,游客感受着千年岁月积淀的沉稳与古朴。
在河南洛阳,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里,前来研学参观的孩子们兴奋地和带队老师探讨着运河文物背后的故事。“我们给孩子报的这个研学项目真是太值了!”跟着讲解队伍一路听下来的赵女士感慨,博物馆里的互动体验项目、交互戏剧都让她印象深刻,而孩子们则更期待行程中的考古、烧制陶器等体验项目。
一、文旅市场释放蓬勃“夏日活力”
平遥古城已有2800年的历史,这里保存了大量百年以上、独具明清风格的古建筑,也保存了中国古代县城的原型。漫步城墙之上,俯瞰古城全景,青砖灰瓦,老屋古巷,游客感受着千年岁月积淀的沉稳与古朴。
在河南洛阳,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里,前来研学参观的孩子们兴奋地和带队老师探讨着运河文物背后的故事。“我们给孩子报的这个研学项目真是太值了!”跟着讲解队伍一路听下来的赵女士感慨,博物馆里的互动体验项目、交互戏剧都让她印象深刻,而孩子们则更期待行程中的考古、烧制陶器等体验项目。
体验农活、欣赏戏曲、垂钓露营、乡村度假……农文旅融合发展,为乡村旅游打开新思路。在云南玉龙县白沙镇玉湖村,不仅可以体验农事采摘,品尝新鲜的农产品,还能感受古老的纳西族文化,在这里享受一段‘慢时光’。
日前印发的《国务院关于促进服务消费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提升项目体验性、互动性,推出多种类型特色旅游产品,鼓励邮轮游艇、房车露营、低空飞行等新业态发展,支持“音乐+旅游”“演出+旅游”“赛事+旅游”等融合业态发展。
围绕意见提出的任务,文化和旅游部将丰富消费惠民活动,推动文旅融合及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提升文旅产品供给质量,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开发具有地域和民族特色的文化创意项目,丰富数字文化产品供给。
三、“俘获”更多游客的心
尽管文旅融合发展前景广阔,但仍面临产业属性不同、服务体系待加强、人才短缺等问题。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多项任务亟待破题。
如何健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对此,专家们有着深刻思考。他们认为,一方面需要完善政策环境,建立健全有利于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政策体系,确保公共文化服务、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协调发展;另一方面,需要进一步提升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和价值,增强旅游业的竞争力和吸引力,“俘获”更多游客的心。
如何通过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推动文旅产业内容扩展和转型升级,是促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的关键。要进一步加大技术对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支持和转化力度,不断优化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环境,突破相关产业之间的行业壁垒,如强化跨学科背景的专业人才培养、建立部门间更有效的数据信息共享机制等。
我国文化资源丰富多样,各地找准自身的特色和优势,是文旅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目前部分地方推动文旅融合发展仍停留在资源对接层面,未将文化和旅游价值链深度融合。需要深入挖掘地方特色文化,讲好独特故事,加强文化内容生产,鼓励创新创造,让文化成为旅游发展的核心竞争力。重旅轻文、过度追求商业价值并不是长远的发展之计。
文化的保护传承是根基所在,要正确处理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从注重短期利益转向注重长期价值,保护好文化品牌,形成更强的竞争力。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就是要发挥旅游业在促进文化保护与活态传承中的作用,让更多文化产品走进大众视野,让游客将文化故事讲述给更多人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