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团官微
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文化产业智库 > 正文

遗产“热”起来,旅游“火”起来:“遗产+旅游”的双向奔赴

发布时间: 2024-09-24 10:54:28
来源: 广振智库
字号: [小] [大] 【分享正文】

文化和自然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维系着中华文明的赓续与绵延,是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的深厚根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文化与自然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工作取得了重大成就。

随着文旅融合的持续深化,旅游已成为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传承利用最为广泛与有效的方式之一。从古建古镇游到博物馆研学游,遗产旅游热潮席卷全国各地。“遗产+旅游”助力遗产“热”起来、旅游“火”起来,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一、将文化软实力锤炼为文旅硬功夫

文化遗产与旅游的融合,并非是一蹴而就的易事。如何让文化遗产散发持久魅力,如何将文化软实力锤炼成发展旅游的硬功夫,是许多历史文化古城面临的问题。

从苏州对古城进行整体性保护,到景德镇以八方来匠传承创新制瓷技艺,再到西安紧跟市场脉动创新博物馆展陈……一个古街区、一项老手艺、一场历史展陈,吸引游客奔赴一座城,文化遗产焕发出更持久的魅力。

(一)苏州:让完整“苏式生活”照进现实

漫步平江历史文化街区,评弹声声婉转雅致,苏绣精美匠心独具。世界文化遗产耦园连同20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共同构成一座“没有围墙的江南文化博物馆”。游客来到这里,看到的不是零散的古迹、片段的遗存,而是可以体验“食四时之鲜、居园林之秀、听昆曲之雅、用苏工之美”的完整“苏式生活”。

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苏州在日新月异的发展中完整保存了古城的格局肌理和生活风貌,这正是古城苏州保持持久吸引力的主要原因之一。但实现整体性保护并不容易。这离不开以《苏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为代表的地方性法规带来的刚性约束。

姑苏区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主任顾东怀介绍,从2014年开始,苏州总结古城保护的经验,于2018年颁布实施《苏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对古城保护的对象、范围、具体做法等予以明确。

24

实际上,自1993年获得地方立法权以后,苏州先后制定了保护古建筑、园林、古树、昆曲、大运河文化等10多部地方性法规,形成了古城、古镇、古村3部专项立法,体现出对古城进行整体性保护的思路。

保护是活化利用的前提。在平江路,老房子怎么修、能开什么店、店怎么装修,都有规范的要求,要经过严格的论证。

25

以大儒巷38号为例,这座老宅始建于元代,清代进行了重建,2005年进行了保护性修缮。2022年老宅再次进行了全面的保养性维护,修缮尽量按照原有形制、使用原有工艺。在进行了“不改变文物原状”“最小干预”的修缮之后,才有了如今这座古色古香、人来人往的老宅。

在苏州古城所在的姑苏区,经过修缮保护具备活化利用条件的古建老宅近300处,已活化利用96处。2024年上半年,姑苏区已接待游客3058万人次。

(二)景德镇:让老手艺吸引有创意的年轻人

在景德镇,来自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年轻巧匠有6万余名,他们以迸发的创意,给景德镇的陶瓷艺术和产业带来新想法和新技法,使陶瓷文化保护传承与文旅产业发展实现良性互动。八方来匠中,有人创新艺术设计,有人打造新颖场景。

在景德镇陶阳里历史文化街区,世界上现存最大的柴窑徐家窑复建以来第六次复烧。烧窑师傅一声令下,腾腾窑火燃起。热闹壮观的场面,吸引了众多前来学习的年轻手艺人和游客。

26

在景德镇陶溪川陶瓷集市,形态各异、色彩斑斓的创意陶瓷摆满了一排排摊位。各具特色的创意陶瓷集市,吸引海内外游客“上镇赶集”。

游客不仅想看、想逛,还想动手体验。手艺人们抓住这一市场需求,在景德镇开办了艺术工作室,面向想学习、体验制瓷技艺的人们,提供陶瓷成型、绘画、装饰、烧制等课程。

来到景德镇的年轻陶瓷从业者们,在传承老手艺的过程中,一边更新设计理念、烧制工艺,一边营造传播陶瓷文化的新场景,让景德镇传统制瓷技艺在传承中“活”起来、“潮”起来,从而吸引了更多的年轻人。

(三)西安:让历史展陈紧跟市场脉动

怎样让更多人爱上博物馆?这是陕西历史博物馆秦汉馆在设计展陈时一直在思考的问题。观众参观博物馆不再满足于拍照打卡,而是希望用更沉浸、可互动的方式了解文物背后的历史与文化。这就要求博物馆在深入研究文物特点与价值的基础上合理布展,以深入浅出、观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讲好文物故事。

了解观众需求,紧跟市场脉动,秦汉馆运用重现技巧与装置设计,大大提升了展馆吸引力。展柜中的乐舞俑投影上墙,幻化成身着汉服的丽人翩然起舞;而对面圆镜中,现代舞者的身姿悄然浮现,让观众不由沉醉其中。

27

这是秦汉馆“技与美”展厅中的一幕,将古老的视听盛宴重现在观众面前。博物馆参考文献中的汉代乐舞情景,借助多媒体技术让文物“舞动”起来,观众得以直观感受汉代乐舞魅力。

有些文物背后的历史知识相对枯燥,秦汉馆则运用装置,让历史具象化,让展陈更有意趣。例如某一互动装置中包括若干窗扇,配以强力的阻尼设计,象征列国变法的艰难和遇到的阻力。唯有代表秦国变法的窗户可以完全推开,象征变法成功。

在秦汉馆,有许多这样的多媒体互动装置,与文物相配合,将庞大的主题阐释得可观可感。瞄准观众需求,感受并紧跟市场脉动,运用多样手段创新展陈设计,今年5月开馆以来,秦汉馆已吸引观众45万人次。

二、推动文化和自然遗产同旅游“双向奔赴”

目前,“遗产旅游热”的背后也隐藏着一些问题,如对文化和自然遗产资源蕴含的文化内涵挖掘不够深入、旅游活化利用模式不够多元、“遗产+”文旅融合场景不够丰富、遗产旅游服务质量还有待提高等。新时期要激发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传承利用与旅游高质量发展的“乘数效应”,推动“双向奔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一是深挖文化内涵,在特色上下功夫,让文化和自然遗产更好融入现代生活。文化和自然遗产资源是遗产旅游发展的基础,要立足资源禀赋,聚焦文化内核,彰显文化特色,在现代文化语境下尽可能地挖掘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呼应、符合时代审美的遗产元素,通过创新创意,推动遗产资源见人见物见生活。

具体而言,要加大对文化和自然遗产资源的系统梳理和内涵挖掘,发掘其背后的历史根源、发展脉络、人文精神、艺术价值,并根据其属性、特征、价值、知名度和影响力等因素进行分类整理和提炼,明确差异化的传承利用类型和方向,推动特色化、IP化发展。

例如,随着“簪花围”火爆出圈,位于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的蟳埔村成为游客争相打卡的热门旅游目的地。当地聚焦“簪花围”文化遗产,围绕蟳埔女、蚵壳厝、海洋文化、民间信俗等独特文化符号,开展学术研究、规划编制和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促进文化遗产与现代生活有效连接。

28

二是推动业态融合,在产品上下功夫,打造文旅供给新业态。文化和自然遗产不是束之高阁的“珍藏品”,而是具有生命力的“活化石”。

要探索文化和自然遗产赋能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的新模式,推动遗产旅游与其他产业跨界融合,通过“遗产+景区”“遗产+演艺”“遗产+研学”“遗产+康养”“遗产+节庆”等模式,打造更多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遗产旅游新产品,推动文化和自然遗产由“资源”向“产品”嬗变。

例如,喀什古城景区创新打造了汗巴扎美食街、沉浸式演艺剧目和网红打卡点等,进一步提升了游客体验。

29

三是强化数智赋能,在创新上下功夫,营造文旅消费新场景。随着高新科技在文旅领域的加速应用,数字文旅、智慧文旅等从概念变为现实,不断赋能文化和自然遗产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面向未来,要进一步推进文化和自然遗产资源的数字化采集和应用,依托云计算、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数智技术,融合文化创意元素,打造更多集文化性、参与性、趣味性于一体的文旅消费场景。

四是坚持以人为本,在服务上下功夫,激发文旅融合新动力。随着“传统文化热”和新媒体的兴起,网红景点、网红城市频繁“出圈”,但游客体验却参差不齐。游客是文化和自然遗产的鉴赏者、传承者和守护者,要坚持以人为本,围绕游客求新求异求知的文旅消费需求,持续提升旅游的品质服务和情绪价值,不断激发文旅融合的内生动力。

例如,暑期博物馆旅游热度居高不下,为了满足游客需求,不少博物馆积极探索“遗产+旅游+教育+文娱”模式,推出特色研学、情景演艺、虚拟体验等项目。同时,部分热门场馆取消预约机制、延长开放时间、开展夜间活动,持续做优公共服务,让更多人走进博物馆,感受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

30

文化和自然遗产赋能旅游的过程中,需深挖其独特的历史文化内涵,通过现代技术展示和传播,打造差异化文化旅游产品,提升竞争力。同时,应丰富旅游产品业态,融合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如数字互动与沉浸式演艺,使其在现代语境下焕发新的生命力。通过创新活动形式,将物质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机结合起来,让游客在体验中加深对文化的理解和认知。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数字化和智能化为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体验提供了更多可能性,让游客在千里之外也能身临其境地感受文化遗产的魅力。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更应注重保护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让科技成为传承和发扬文化遗产的有力助手,而非替代者。

在探索如何让文化和自然遗产在现代社会焕发新活力的同时,我们也应思考如何将这种活力转化为持续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文化遗产不仅仅是历史的见证,它们也是今天和未来社会创新与发展的重要资源。

在整个发展过程中,我们要坚持以人为本,关注游客需求,通过优化环境、提升服务、加强安全保障等措施,持续提高游客满意度,共同守护我们的文化瑰宝和自然珍宝。